《女娲补天》教学设计
日期:2018-04-12 作者: 阅读次数:335
《女娲补天》教学设计
威海经技区长峰小学 王善红
教学
内容
|
女娲补天
|
课时
|
1课时
|
课标
分析
|
一、课程总目标与解读
1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,培养爱国主义感情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。
2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,吸收民族文化智慧。
3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,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,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,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。
4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,在实践中学习、运用语文。
|
教材
分析
|
《女娲补天》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。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,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。正因为是神话故事,所以具有神奇和想象的特质。这节课我重点让孩子们通过想象画面感受神话的神奇和女娲勇敢、善良、奉献的精神品质。
|
教学
目标
|
1、自学生字新词,读准“天塌、地裂、挣扎”,理解“冶炼”的意思并学习书写。
2、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,阅读课文的“天塌”“找石”部分,能说出自己想象的画面,并能抓住连续动词学习复述女娲“炼石补天”的过程,感受女娲勇敢,善良、奉献的精神品质。
3、感受中国神话的魅力,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阅读神话的兴趣。
|
教学目标
及
评价设计
|
1、自学生字新词,读准“天塌、地裂、挣扎”,理解“冶炼”的意思并学习书写。
评价设计:通过课堂抽查、课堂朗读,使95%以上的学生能正确认读词语,通过字理讲解及词意解释,使95%以上的学生理解冶炼的意思,并正确书写。
2、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,阅读课文的“天塌”“找石”部分,能说出自己想象的画面,并能抓住连续动词学习复述女娲“炼石补天”的过程,感受女娲勇敢,善良、奉献的精神品质。
评价设计:创设情境想象、课堂提问、交流等方式,确保80%以上的同学能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阅读成果。通过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来激励学生抓关键词展开想象,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及学生的回答质量,使得90%以上的学生达到语言的内化。复述部分通过个体评价,引导学生完整复述,进一步想象复述。
3、感受中国神话的魅力,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阅读神话的兴趣。
评价设计:通过课堂师生交流,感悟神话魅力和人物品质,通过材料补充,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。
|
教学媒体
与资源
|
多媒体课件
|
教学
环节
|
教师
活动
|
学生
活动
|
测评方法
(工具)
|
课前
准备
|
布置预习。
|
1、认真阅读课文。
2、通过查字典、资料等方式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。
|
课堂提问。
|
环节一
学习字词
概述内容
|
1、看图说故事名称,交流发现神话的神奇和想象。
2、检查词语句子,教写“冶炼”。
3、教给概述神话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。
|
1、抢答游戏,说出神话故事的神奇和想象。
2、读词语、句子,学习“冶炼”的书写及意思。
3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,并在教师提示后,同桌练说。
|
1、回答问题的参与度。
2、学生个体发言的准确度。
|
环节二
聚焦想象
练习说话
引导复述
|
1、交流神奇的部分。
2、创设情境,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想象“天塌”和“找石”的画面。
3、组织学生全班交流,并根据学生的交流组织深入阅读。
4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,女娲会到哪里寻找五彩石,会遇到怎样的危险。
5、引导学生抓连续动词想象画面并复述,学生有能力复述的话引导创造性复述。
|
1、交流自己对故事的感受,找出觉得神奇的部分。
2、聆听教师讲述,想象画面,抓住印象最深的词语。
3、代表交流关键词和想象的画面。
4、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想象,说出女娲会到哪里寻找五彩石,会遇到怎样的危险。
5、迁移运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,抓住连续动词,复述女娲补天画面。
|
1、根据学生
交流评价。
2、学生个体发言的准确度。
|
环节三
拓展升华
激发情感
|
1、 出示神话故事分类补充资料。
2、 语言激情,课件出示神话故事人物图片及神话故事书封面。
3、 推荐阅读《神话故事》
|
1、结合教师语言渲染,观看神话故事图片,受到触动。
2、受到情感熏陶,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。
|
根据学生聆听认真度。
|